图为龙幼安在六枝特区岩脚镇的故居“东洋楼”
1895年,龙幼安出生于贵州郎岱县(今六盘水市六枝特区)岩脚镇。未满周岁,其父亲就因病去世,其母亲因子女多无力抚养,在幼安三岁时便将其送到贵阳三板桥的姨父家。姨父刘显世系贵州有名的军阀,当时任贵州督军省长,因膝下无子女,便欣然当起了幼安的监护人。
幼安五岁就跟随家庭教师读“四书”“五经”,八岁读小学,十二岁时(1907年)便考入贵阳达德中学,成为著名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的门生。在黄齐生先生的悉心教导下,年幼的幼安心中萌生出了爱国主义思想。
1910年,龙幼安跟随姐夫袁怡仁(普定县人,孙中山同盟会元老之一)东渡日本,1911年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的农学系。不久,在黄齐生先生的率领下,幼安达德中学的同班同学田君亮、刘锡林、陈继周等人也来到了日本。其中田君亮、刘锡林步幼安的后尘,也考进了早稻田大学,成为幼安的同窗好友。
幼安在早稻田大学毕业后,因没有取得学位,于1915年又考进了东京帝国农业大学,继续深造了5年。
1916年,幼安生病住院,认识了医院的女医生三本美幸子。两人相恋结婚后于1918年秋生育了一子,取名三本龙太郎。
龙幼安在一次留日学生聚会中,结识了周恩来、王若飞等一批进步革命青年,此后常邀请周、王二人到家中作客。周、王二人畅谈革命救国之道,龙幼安却始终秉承科学救国才是根本的观点。周、王二人曾经笑着对他说:“来日中国革命成功,必请幼安兄施展建国之术。”三人虽然主张不一样,但是救国之心却是相同的,所以来往也较为频繁。
1920年秋,龙幼安获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学士学位证书。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有两条:一条铺满鲜花,可以陪伴娇妻、爱子有温暖的家加上闪光的教授头衔;一条荆棘丛生,就是回到贫困落后的祖国。经过三天三夜的思想斗争,龙幼安最终选择了报效祖国这条路。
1920年底,龙幼安回到祖国,被分配在江苏省农矿厅任技师。翌年8月其回到贵州后,贵州省政府委任他为贵州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校长。任农校校长期间,龙幼安立志为贵州培养一批农科人材,以改变贵州农业长期落后的现状。从教师的选聘,到科室设置、教材审定,甚至校园设计,布局,他都事必躬亲。
谁知事与愿违,正当他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农业教育事业时,1926年周西成主黔之后,为筹办贵州大学,宣布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停办,龙幼安被改任为省立职业学校校长。学校虽然改了,但龙幼安培养农业科技人材,振兴贵州农业的初衷依然不变。
他在维持学校原有科室的基础上,增设了森林科、农作科、园艺科,把原农校的几位骨干教师聘请来职校任课。他不愿当甩手校长,除了应付全校的各种大事之外,还兼了农作和园艺的一些课程。他上课很认真,总想把自己在日本十年所学到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。他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,才能学到真知识。因此,他就利用职校校园中的两块空地,分别开辟为苗圃和农作物试验场,亲自指导学生操作,培育树苗,搞农作物栽培试验。
在工作期间,龙幼安认识到,贵州之所以贫困落后,主要是因为坐井观天,闭塞视听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让大批有识之士走出去,见见大世面,同时让外面的风也吹进来。1934年,经龙幼安建议,省政府决定组成“贵州赴两广实业教育考察团”,委任龙幼安为团长,奉命出省,历时余月,考察了两广的实业和教育,写下了不少的考察笔记和考察报告。
1945年,抗日战争胜利后,龙幼安辞去工作,回到老家岩脚进行农业科技实验,准备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自己的农业生产理论体系。他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,在率先种植了大量烟叶的同时还建造了一个烤烟生产厂,构建了贵州省最早的种、产、销新农业模式。为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他还写下《劝同胞生产歌》,许多种植桐子树、漆树、茶叶的农民纷纷获利,使他在当地获得了很高的声望。
此外,龙幼安还组建科研小组,带领成员嫁接果树、种茶、改良蔬菜,培育出苹果梨、白花桃等优质水果和第一代洒志茶叶,他撰写了《实用土壤学》、《怎样饲养家蚕、山蚕、麻蚕》等著作,翻译了日本理学博士白景光太郎的《植物病理学》、《果树原理学》以及《实用总论》三本书,还写了不少论文在《贵州日报》和《贵州劳改报》上发表,是贵州农业教育的先驱者。
(六枝特区纪委特区监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