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廉政教育 > 历史镜鉴
史海钩沉∣“遗落”乡间的陇家衙门

图为现存的陇家衙门

所谓衙门是指旧时官吏办公的场所,衙门大多在繁华地段或城内,然而在六枝特区银壶街道办杨丰村杨家坡却保存着一个残存的衙门,即“陇家衙门”。

整个衙门占地约3亩多,衙门大门两旁有两座自制土炮,围墙高达4米,正房后有一个后花园和几间关押犯人的牢房,整个衙门显得很“威严”。

陇家衙门现尚余3间,柱头、装板、大小门、花窗依旧,柱础、石壁已风化脱落,然雕花可见。院落石阶溜光玉滑,屋檐水滴击处出现了3厘米多深石窝,朝门的石柱、石门碗,仍固定原处,三重院落基本完好。

陇家衙门的主人何许人也,为何要在一个偏远山村修建衙门?

明末清初,一陇姓人氏被朝廷派至现六枝特区掌管政权,后陇氏育有四子,四子均玉树临风、温文尔雅、才华横溢,当四个儿子正值“加冠”之年,陇氏不慎得罪了朝廷中人,为了让四个儿子顺利参加科举考试,避免遭到仇人加害,陇氏将四个儿子更改了姓氏(安姓、沙姓、马姓、陇姓),随后四人顺利参加科举考试,并纷纷取得功名。此后朝廷便封此四人为“四大仙逸”,分别为安仙逸、沙仙逸、马仙逸、陇仙逸。

册封后的“四大仙逸”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“四大家族”,掌控着势力范围内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。

为更好管理各自的辖区,经“四大仙逸”商议,从四大家族选出能力出众的人组成“八大头人”,“八大头人”分管不同的属地。

陇仙逸子孙陇二苗因正直仗义,后成为一名苗族首领,统领着方圆几十里的苗族族人,他实施了宽松的地方政策,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,辖区人口剧增并出现不同派别的地方势力。同时也伴随着民间经济纠纷、民事纠纷等各种社会矛盾突出,陇二苗便向清政府申请,修建了“陇家衙门”,负责民间讼案纷争,遏制苗民反乱,民间称衙门长官为“世袭铁纱帽”。

据相关史料记载,陇家衙门位于六枝特区城北3公里今杨家坡头,亦称衙门头。坐北朝南,依山而建,木质穿榫“九个头”瓦房结构,横排7间,每间前开木条花窗,窗下立石板(俗叫“单枋石”)为壁,门为木制双扇,屋架木柱以石墩支垫,有院落三重,含三天井,内外两道朝门。

陇家衙门传至道光年间陇济川袭掌为止,咸、同(1850——1874年)年间苗民起义,陇氏害怕,逃迁外地,无人袭职,此衙门始为民房。

站在山脚下往上望,陇家衙门居高临下,犹如一个坚守在小山坡上的战士,时刻保护着这一方百姓的安宁,创建一个平安和谐的人居环境。

(六枝特区纪委监委  邓艳)